荒地變良田 青苗吐新綠——李家塬村高標準農田建設見聞
編輯:王軍 信息來源: 白銀日報發布時間:2024-7-16
不下雨愁,下雨也愁。一場姍姍來遲的雨水還沒停,會寧縣河畔鎮李家塬村村民蔣爭軍匆匆登上村頭的山崗,他擔心雨水沖毀田間路和農田??吹接曛械奶萏锞G意盎然,雨水順著排水溝汩汩流下,他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蔣爭軍擔心的這塊田,過去是坡田,下點小雨,坡田就變成了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
李家塬村十年九旱。近幾年,這座黃土旱塬的山村卻發生了變化:“三跑田”變“三保田”、小田變大田、旱田變水田。
“這是村里引水上山,水肥一體化的功勞。”蔣爭軍說,2020年起,村內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自己便將42畝土地流轉給李家塬現代農業產業園,自留4畝地種了馬鈴薯和玉米。
“建成高標準梯田后,我還向產業園學習機械耕種,現在4畝地的產量和15畝地的產量一樣!”蔣爭軍在雨中高興地說道。
農田的變化,帶來種植技術和種植方式的變化。會寧縣河畔鎮黨委書記王卓見介紹,高標準農田建設后,李家塬村玉米、馬鈴薯兩類糧食作物畝均產量分別增長了250%、400%,由原來的畝產800斤、2000斤增長至2000斤、8000斤。
不僅如此,高標準農田更方便機械化作業。“過去,很多農田沒有機耕路,農機難進入?,F在農田路、機耕路配套齊全,機械化作業省時省力。”王卓見說,土地由原來的“花花田”變成了“一塊田”,種植模式隨即轉變為土地集約化、耕種機械化、管理科學化的現代農業模式。
農田里的變化不止如此。村民劉彩霞指著家門前層層疊疊的梯田說,誰能想到,兩年前,這里還是一大片撂荒地呢!
“耕作條件差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通過高標準農田,最重要的是提升了旱塬抗旱保糧的底氣。”王卓見說,引水上山后,全村的6000畝撂荒地得到耕種復種,土地利用率從原來的88%提高到現在的98%,產業園的建設,更使得一片片撂荒地被盤活。
據了解,按照“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友好”的要求,會寧縣加快建設進度,完善配套設施,加強建后管護,切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23年,會寧全縣共建成高標準農田4.86萬畝。2024年,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10.25萬畝,惠及八里、太平、老君、翟所、丁溝、韓集、白塬、新莊、郭城等9個鄉鎮。
?。ò足y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喬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