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勤:發揮信息通信賦能效應 全面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編輯:王軍 信息來源: 中國網信網發布時間:2022-12-4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適應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信息通信與互聯網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電信普遍服務穩步推進、農村產業數字化走深向實、信息惠民與鄉村數字化治理水平持續提升,信息通信技術愈發成為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動能。未來,需適度超前部署農村數字基礎設施,以信息通信技術助力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完善、鄉村治理水平提升,全面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2022年5月28日,河南許昌建安區陳曹鄉優質專用小麥高產示范田內的智慧農業小型氣象站。該氣象站是一款集多功能于一體、低功耗、便于野外監測使用的高精度氣象觀測設備。
信息通信技術是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推動信息通信技術同農業發展、農村治理和農民生活深度融合,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一招。
信息通信技術為鄉村產業發展升級注入新動能。一是賦能傳統農業安全高效生產,信息通信技術與農業生產融合深化,創造出生產率較高、可預測、對氣候變化適應能力更強的生產經營系統,促進農業在生產決策、過程管理、產品質控等領域的升級轉型,有利于進一步保障與提升糧食安全水平、農業生產利潤率和生態發展可持續性。二是加速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當前與未來一個時期主動適應發展新常態的戰略舉措。信息通信技術具有滲透效應強、物理接入限制小、溝通時延低等特性,能夠有效提升不同產業之間、產業內部各環節之間的融通程度,以更多元化方式為農村一二三產業創新融合開辟路徑。三是創造農村新型工作機會,以信息通信技術與產業為底層支撐的數字經濟能夠打破經濟機會在城鄉地理上分布不均的障礙,幫助農村居民通過參與農產品電子商務、鄉村旅游民宿、鄉土風情展播等新模式、新業態、新崗位,利用優勢稟賦,接觸并獲得更為廣泛的工作機會。
信息通信技術助力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發展完善。一方面,助力優質公共服務城鄉均衡發展,推動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服務資源數字化,加快遠程醫療、在線教育、普惠數字金融等“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能夠實現優質資源集中放大利用、低成本共享復用、匹配效用優化,有效增強農村居民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培育農村區域內生發展動力,促進包容性發展;另一方面,擴大社會服務創新供給,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路徑。信息通信技術能夠賦能公共服務應用場景開發,豐富社會公共服務資源的供給渠道與合作方式,推動釋放優質服務生產要素的倍增效應,助力鄉村振興。
信息通信技術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創新路徑。一是推動治理主體多元化,數字化平臺與線上應用更加便捷、更具實效,有效減少反饋與互動成本,“去結構化”屬性使其成為鄉村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重要工具載體,為鄉村治理主體從“一元”轉向“多元”提供契機。二是助力營造開放透明的基層環境,鄉鎮政府運用“村民微信群”“鄉村公眾號”等,能夠提高基層黨務、政務、村務信息公開水平,增強信息反饋及時性;搭建便民互動的數字化監督平臺,能夠不斷增強基層鄉村治理的主動性、透明度,有效促進農村基層小微權力的透明規范運行。三是提升鄉村治理效率,“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等網上政務服務模式在大幅提高農民辦事便捷程度的同時,能夠有效推進多領域數據聚集融合,精準對接職能與利益訴求,推動實現多維分析和決策支撐,助力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烏空小學的孩子戴上VR眼鏡,第一次近距離觀察“地球”。信息通信技術為公益課程搭建起“云平臺”,讓大山深處的孩子有機會“飛上云端”,看到外面的世界。供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貴州總站
信息通信技術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用日益彰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能力與服務質量大幅提升,互聯網發展給農村居民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變化,信息通信技術全面賦能農業農村發展,加快助力推進鄉村振興。
一是電信普遍服務穩步推進,夯實農村數字化發展基礎。信息基礎設施實現高質量全覆蓋,2015年電信普遍服務推進實施以來,先后支持13萬個行政村通光纖,其中約1/3設施部署在原貧困地區,用以解決和改善包括原“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在內重點地區的網絡覆蓋問題。截至2021年底,全國行政村、脫貧村通寬帶率達100%。普遍服務試點地區平均下載速率超過70M,城鄉全面實現“同網同速”。構筑農村數字化公共服務發展基礎,截至2021年底,全國搭建無線網絡的學校數超過21萬所,86.2%的學校實現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全覆蓋,各級各類學校已基本具備信息化教學環境。全國范圍內所有三甲醫院均開展遠程醫療服務,遠程醫療覆蓋全國近90%的縣區。
二是提速降費行動蹄疾步穩,數字服務可負擔性全面提升。城鄉網絡資費價格大幅下降,2015年提速降費行動實施以來,我國城鄉固定寬帶單位帶寬和移動網絡單位流量平均資費降幅超過95%。2017~2021年,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由55.8%上升至73%,高于全球65%的互聯網普及率。固定寬帶價格指數全球排名從2017年的第71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3位,移動寬帶價格指數五年來均低于全球平均價格水平。確保弱勢群體網絡可及性,基礎電信企業面向農村脫貧戶持續給予5折及以下基礎通信服務資費折扣,精準降費舉措已惠及超過2800萬戶農村脫貧戶,累計讓利超過88億元。重點區域農村居民每月只需不到40元,用戶即可享受個人手機、固定寬帶和網絡電視的套餐包。信息通信主管部門與相關企業通力協作為農村地區困難學生提供免費流量、網課專屬流量包等精準普惠服務,抗疫關頭確保農村與偏遠地區網絡課堂“一個學生都不能少”。
三是加快數字適老化、簡約化改造,保障城鄉共享數字生活。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2021年)顯示,農村60歲老人整體占比23.81%,比城鎮高出7.99個百分點,農村地區是實現數字包容的關鍵環節。工業和信息化部加快推進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進程,推出大字體、大圖標、語音引導等多種適老功能。同時,進一步加強監督檢查力度,累計完成630萬次檢測,推動主要互聯網企業解決App開屏“關不掉”“亂跳轉”、強制下載軟件等問題,有效凈化城鄉網絡生態。數字應用與農村人口特征適配性不斷提升,信息通信技術全面助力農村老年人口共享美好數字生活。
四是擴展信息通信技術產業應用廣度深度,激發鄉村產業振興內生力。全面支撐電商下沉農村,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由2015年底的3530億元增長至2021年底的2.05萬億元,規??傮w擴大5.8倍。2021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4221億元,同比增長2.8%。直播帶貨、內容電商等日益成為助力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引擎,推動“原生態”“手工勞作”“慢生活”成為獨具競爭力的標簽,助力農業生產自然景觀、文化價值等屬性變現。加速農業生產數字化發展進程,越來越多的智慧農機走上田間地頭,截至2021年底,我國農機應用北斗終端超過40萬臺套,通過試點示范支持近12萬套農機信息化改造。工業互聯網已融入大田農業、設施農業、養殖業、畜牧業等領域,對農業生產領域賦能、賦值、賦智作用逐漸顯現。
五是構筑堅實信息聯通平臺,加快鄉村治理現代化。數字平臺加速促進鄉村高效多元治理,數字鄉村信息平臺正成為推進村級事務規范運行的重要工具,政民互動、安防監控、三務公開、信用積分、便民通信錄、智慧黨建等數字化手段方式成為鄉鎮政府、村委會與居民之間的“連心橋”,推動線上線下工作一體謀劃、統籌推進,有效打通基層監督“最后一公里”。大數據有力支撐城鄉疫情防控,疫情防控數據共享步伐加快,省、市、縣衛生健康、移民、民航、鐵路等領域1000多項防疫相關數據實現打通共享,支撐疫情防控調用1700多億次。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支撐建設的“通信和醫療物資大數據平臺及行程卡”有效提升城鄉間、區域間重點醫療物資的響應調度與精準防控工作。行程卡查詢次數累計556億次以上,成為城鄉居民人人出行的“標配”和省、市、縣各級防控疫情的重要支撐。
多措并舉持續提升農業農村信息通信技術應用與發展水平
未來,應持續強化農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夯實互聯網產業發展基礎,著力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一是適度超前實施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部署。繼續深入推進電信普遍服務,不斷提升完善偏遠和欠發達地區網絡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全面降低信息消費惠及農村居民的門檻。適度超前在農村地區部署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設施,加強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水平。持續推進農村地區水利、公路、電力、冷鏈物流等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支持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電網、智慧物流建設。提升數字基礎設施與鄉村振興需求的適配性,鼓勵開發適應“三農”特點的信息終端、技術方案、應用軟件。
二是依托信息通信技術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持續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城鄉深度對接。積極引導醫療機構向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遠程醫療、遠程教學等,加快為符合標準與條件的鄉鎮衛生院配備數字化檢查檢驗設備。建立完善涉農信息普惠服務平臺與機制,全面提高村級綜合服務信息化水平。提升數字服務平臺的綜合集成性,有序推進農業農村、商務、民政、郵政、供銷等部門農村信息服務的整合。加快推動數字應用的適農化、適老化改造。強化農民信息通信技術技能培訓,培育一批愛農業、懂數字、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支持建立完善“互聯網+”青年返鄉創業孵化基地。
三是以信息通信技術引領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建立完善數字鄉村數據采集、傳輸、存儲、共享、安全等標準,全面激發農業農村數據驅動活力。持續提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應用水平,提高農業裝備、農機作業服務和農機管理的數字化程度,加快推動信息通信技術融入農業農村建設與發展全過程、各環節。打造智慧農場、智慧牧場、智慧漁場等,積極培育鄉村智慧旅游、創意農業、認養農業等新模式、新業態,創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通發展模式。深入實施“數商興農”工程,培育形成一批叫得響、質量優、特色顯的農村電商品牌。
四是以信息通信技術持續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加快“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推動政務服務“網上辦、馬上辦、少跑快辦”進程。持續提升鄉村數字化治理的云網融合、安全可信程度,不斷探索與創新居民管理、疫情防控、返貧監測等智慧應用新場景,推動形成全域覆蓋、上下貫通、步調一致、服務統一、互通共享的“數字鄉村一張網”信息服務平臺,全面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加強農村網絡文化陣地建設,促進鄉村優秀文化資源數字化,推進文物數字資源進鄉村,利用短視頻、直播等形式講好鄉村振興故事,持續豐富農村居民文化娛樂生活。(作者:王志勤,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
上一篇:
下一篇:專家解讀|規范深度合成服務 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