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威涼州區農田建設看我省農業高質量發展
編輯:王軍 信息來源: 每日甘肅網發布時間:2023-4-28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莊俊康
過去一年,甘肅糧食產量再創新高,總產量1265萬噸,增加33.5萬噸,實現面積產量雙增長,兩次榮獲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近日,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會議暨春季農業生產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推進會在涼州區召開。會前,與會代表觀摩該區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揭開了甘肅糧食產量再創新高的密碼。
新技術推進良田糧用
走進韓佐鎮小麥新技術綜合試驗示范基地,連片平整的高標準田地里,采用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的春小麥已經探出了頭,一片翠綠。
涼州區農技中心主任韓梅介紹,示范基地為2021年高標準農田項目建成區,采用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主要種植小麥等糧食作物和后茬復種娃娃菜、綠肥、飼草等作物實現糧菜倒茬、一年兩收,既穩定了糧食生產,又增加了種植收入,較常規小麥種植畝均增產70公斤以上、節本增效200元以上。
該示范區域內集成應用優良品種、藥劑拌種、深翻深松、增施有機肥、淺埋滴灌、干播濕出和水肥一體化滴灌等關鍵技術,實現施肥、播種、鋪管全程機械化作業,提升種植水平,促進節本增效。
省耕地質量建設保護總站站長崔增團評價,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了畝省種10%、增產20%、節肥30%、節水50%、省工60%,為確保一般耕地多糧化、永久農田主糧化、高標準農田全糧化和保障全省糧食安全提供技術支撐。今年,這項技術將在全省推廣面積30萬畝。
糧食豐收的密碼在科技。我省通過推廣先進技術,改進了傳統耕作模式和生產技術,做到“藏糧于技”。
糞肥還田為農田增“肥”力
觀摩團來到謝河鎮武家寨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點,平整的梯田地里,十幾臺撒肥車來回穿梭,均勻的將腐熟好的農家肥拋撒到田地里,機械替代了人工撒肥。
省耕地質量建設保護總站副站長郭世乾為與會代表詳細講解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糞肥還田模式和實施效果。
我省是全國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的17個省份之一、也是西北地區唯一試點省份,自2021年起,中央財政每年支持1.2億元資金,在涼州等12個縣區開展糞肥還田工作,每縣每年補貼1000萬元,主要在瓜菜、玉米、小麥、馬鈴薯等作物上完成10萬畝糞肥還田任務。
在項目實施中,我省創新了種養加、糧草畜、糧畜經、畜沼糧、畜沼菜等五大循環模式,構建了有機肥生產企業收集處理還田、規模養殖場集中統一腐熟還田、小型養殖場簡易快速腐熟還田、分散養殖戶各自腐熟還田、沼氣生產沼液還田等五大還田機制。
去年,涼州區武南鎮下中畦村大豆玉米帶狀復合地塊上,通過種養循環增施腐熟牛糞1噸以上,減少化肥用量10%,土壤結構明顯改善,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在肥力提升的同時,肥料利用效率提高10%,增產效果相當明顯,總體上畝節本增效在80元以上
郭世乾介紹說:“通過項目實施,帶動了全省有機肥年施用面積達3000萬畝以上,有力提升了耕地質量,提高了農產品品質,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全省農業可持續和綠色高質量發展”。
“北斗導航”引領農業精細化種植
放眼武威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各類現代化機械來回穿梭,機聲隆隆,與會代表們現場感受到的是新農機帶來的“科技范兒”。
在現場,北斗導航輔助無人駕駛拖拉機只要設置好路線,機械就能自己前進、轉彎等工作,實現精準作業。
蔬菜移栽機也是這次現場演示地一大亮點,機械駛過,蔬菜苗整齊地栽到了地里。與會人員被現場天上飛的植保無人機、地上跑的各類“智能農機”吸引著。
涼州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陳彬德介紹,涼州區堅持良種良田良法良機良制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產學研推用結合,大力發展以農機為載體的農業生產托管和農機租賃服務,農業機械化發展呈現出大型大馬力、復式多功能、全程機械化、高端智能化的態勢,糧食和特色產業發展裝備支撐持續夯實。
本次現場展示的100多臺(套)機具,涵蓋主要糧食作物的耕種管收和農田廢棄物處理等全過程、多環節生產機械,大部分加裝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無人駕駛系統,實現精準化、標準化、智能化作業,助力糧食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