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縣積極謀劃解決祖厲河治理難題見實效
編輯:王軍 信息來源: 白銀日報發布時間:2023-2-23
初春的祖厲河,水質清澈透亮,水面波光粼粼。
發源于華家嶺北側的祖河和厲河在會寧縣城南匯合后,被稱為祖厲河。它是黃河的一級支流,也是會寧縣的主要河流之一。過去,這里溝壑縱橫,夏季流水,冬季干枯,兩岸的鹽堿地寸草不生,是地處城市的一條爛泥溝。
近年來,會寧縣積極謀劃解決祖厲河治理難題,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理念,立足水資源稟賦,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持續開展全流域綜合治理,在修筑堤岸、治理河道的同時,全面推進祖厲河聚水和淤地壩集水+坡改梯攔水+小流域治水+氧化塘截水+水保林蓄水的“1+N”綜合治理模式,打造出沿河經濟帶和生態恢復保護區,走出了一條富有會寧特色的生態環境建設新路子,曾經的“苦水河”正在變身為一條“惠民河”。
整治臟亂差 河道展新顏
會寧人薛凱今年58歲,曾親眼見證過祖厲河的落敗與不堪。“多年前,祖厲河會寧河段常年經洪水沖刷,岸坎千瘡百孔,防洪能力低,環境也是臟、亂、差。”
為拯救母親河,2012年起,會寧縣決定實施祖厲河城區段綜合治理工程。按照“一條主軸、兩條主線”的建設思路,治理工程共分三期進行,總投資7.48億元,治理河道14.85公里,修建護岸護堤29.7公里。當年6月,祖厲河河道治理一期工程正式啟動實施,綜合治理龍王廟至寨子橋段河道4.5公里,新建復合式堤防9公里、橡膠壩6座。
2015年3月,二期工程開工建設,治理范圍為一期工程末端開始向下游至柳湖水庫北端,治理河長4.4公里。
治理的同時,當地采取雨污分流的處理措施,將污水通過污水集流干管引至縣城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進行再利用;雨水、洪水通過堤防底部排洪涵管進入河道。
經過治理后,祖厲河河道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兩岸成了人們飯后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如今,祖厲河城區段綜合治理三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
“集”水“蓄”水 構筑“生態路”
祖厲河河道的治理,是會寧縣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縮影。
近年來,會寧縣全面推進重點區域封育保護和小流域綜合治理,以封育保護、自然修復為主,輔以必要的侵蝕溝綜合治理和人工林草建設,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開展祖厲河流域黃土高原固溝保塬,協調推進渭河、關川河生態濕地綜合治理,在黃河上游華家嶺會寧縣境內的河溝谷中修建多座淤地壩,減少水土流失,增加濕地面積,奮力創建黃河上游華家嶺“兩山”基地和全國水土保持示范縣。
目前,已實施廟灣、蘇堡、張家山、武家岔、糜地灣、周灣1號、2號等7座淤地壩,治理流域面積26平方公里,攔蓄水量30萬立方米。
會寧縣圍繞構建祖厲河全流域高質量發展帶,積極探索祖厲河“生態治理+”的路子,堅持生態“治城”、示范“治河”、全域“治山”、統籌“治污”、創新“治村”、產業“治田”,持續推進祖厲河生態廊道建設暨國道247線綜合治理。同時,推進會寧縣黃河上游華家嶺“兩山”基地建設,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生態美麗新會寧。
“治”水“聚”水 共護“幸福河”
治理水土流失是守住綠水青山的關鍵,更是生態優先的生動實踐。
會寧縣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轉變,著力構筑“一帶兩廊三區”的立體化縣域生態格局,全力打造綠色秀美山川,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
“通過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以前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極大地促進農作物增產增收,激發了群眾勞動致富的積極性。”會寧縣八里灣鄉副鄉長孫家琛說道。
據了解,會寧縣對祖厲河干流、和王川、八里溝等17條小流域進行了綜合治理,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84.30平方公里。
治理祖厲河、改善水環境、修復大生態。如今,祖厲河區域內90%坡耕地梯田化,60%荒坡林草化,年輸沙量減少215萬噸,水土流失綜合治理65%以上,縣域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覆蓋率分別達到12.68%、56.76%。
“縣水務局將搶抓祖厲河被列入全國第二批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的試點機遇,全力推進祖厲河全流域生態廊道建設,并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不斷擴大水土流失治理面積,提高水土保持率,以實際行動助力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會寧縣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趙彥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