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id="zxess"><dd id="zxess"></dd></code>
<table id="zxess"><strike id="zxess"></strike></table>

<td id="zxess"><option id="zxess"></option></td>

<track id="zxess"><del id="zxess"></del></track>
<pre id="zxess"><strike id="zxess"></strike></pre>
    1
    2
    位置:西E網首頁 > 媒體看白銀 > 【甘肅日報】向綠而行繪新景——白銀市平川區推進國家儲備林項目工作見聞

    【甘肅日報】向綠而行繪新景——白銀市平川區推進國家儲備林項目工作見聞

    編輯:王軍      信息來源: 甘肅日報發布時間:2022-10-18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陳泳
     
      暑氣消退,秋高氣爽,白銀市平川區綠意蔥蘢。來到當地的國家儲備林項目馮園片區,只見一株株云杉、香花槐連片成行,金葉榆、丁香點綴其間,風光正好。
     
      “年初,這里還是一片荒山。通過項目實施,短短幾個月,樹長起來了,山綠了,大家的心情也變好了。”馮園片區苗木管護員竇一航每天穿梭于附近的4個山頭,為近8萬棵苗木灌溉、松土、除草。
     
      竇一航介紹說,國家儲備林項目各片區管護隊伍細化任務分工,定期查看土壤墑情,適時澆水灌溉,跟進修枝整形,清理樹穴雜草,科學精細化開展綠化管護工作。
     
      近年來,平川區全面落實“美麗甘肅”“綠色白銀”建設要求,以蘭西城市群生態建設為依托,大力構建“兩屏兩廊兩道多點”綠色生態體系,做足“河的治理、水的涵養、綠的底色”三篇文章,謀劃實施45萬畝國家儲備林項目,推進建設國家黃河上游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創新試驗區。
     
      根據平川區山地面積較大的實際,當地選擇在低矮丘陵、集中連片的王家山、水泉、寶積、共和、黃嶠片區內推進建設45萬畝國家儲備林,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喬灌草合理搭配”原則,創新實施“國儲林+N”模式,大規模推進全域植綠覆綠。
     
      在造林植綠的過程中,平川區科學選擇綠化樹種、草種,優先選用柳樹、國槐、側柏、云杉、文冠果等鄉土樹種,規避了樹種“水土不服”的隱患。同時,充分利用甘肅中部生態移民供水工程,全面推廣應用集水節水造林種草技術,解決灌溉用水的問題。
     
      在管護方面,平川區采用“3+5”造林管護模式,施工方“三年造、五年管”,驗收后交由政府統一運營。“今年氣溫偏高,片區5000畝樹的管護任務非常艱巨。管護員工被分配到不同山頭,對樹進行管理,確保新栽的苗木
     
      順利度過了高溫天氣。”馮園片區苗木管護負責人趙新國說。
     
      截至目前,平川區有13家企業參與儲備林建設,在18個片區同時開展造林,完成整地
     
      12萬畝、造林9.2萬畝,建成供水蓄水池12個總計95萬立方米,其余蓄水池正在加快建設。
     
      “根據國家儲備林項目效益分析,45萬畝碳匯林建成后,可將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15個百分點,可年均吸收二氧化碳720萬噸左右。”平川區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黃興多介紹說,項目建設將吸納群眾就近就地務工8000余人,人均可增收4.5萬元。同時,經濟林運營管理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將有效持續帶動農民增收。
     
      依托國家儲備林項目,平川區還將“綠色通道、美麗鄉村建設、產業發展、城市建設、體育公園、礦山生態修復、采煤沉陷區恢復治理、沙河治理、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全域無垃圾、村集體經濟”有機融合,拓展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以“國儲林+綠色通道”模式為例,平川區依托國家儲備林項目,在G6高速、G109線、S209線、S308線等交通主干道開展沿線綠化,采取多樹種、復合混交造林等方式,實現一路一景一特色,全面扮靚交通干線,進一步提升道路“顏值”。
     
      在省道209線寶積鎮路段,一棵棵新栽種的云杉整齊地排列在道路兩側;在響泉高速引線道路旁,銀杏、金絲柳、刺柏等樹苗為沿線增添了濃濃綠意;在S308線,高大喬木、低矮灌木形成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植物群落……
     
      “‘國儲林+綠色通道’建設,改善了原有單一的綠化形式,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見綠的園林景觀,高標準推進了城區綠化建設。”黃興多說。
     
      今年,平川區以生態建設帶動綠色發展,扎實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通過國家儲備林、黃河沿岸生態廊道、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礦山生態修復等建設,積極謀劃大生態大產業,力爭把良好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為全地域、全流域、全過程建設生態文明提供有力支撐。
    信息產業部備案號 隴ICP備10200311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01021|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版權所有:中共白銀市委網信辦
    西e網運營維護:西e網IDC中心技術支持:西e網技術服務中心 白銀鴻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未經本站許可不得建立鏡像連接,相關權益受法律保護。
    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