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id="zxess"><dd id="zxess"></dd></code>
<table id="zxess"><strike id="zxess"></strike></table>

<td id="zxess"><option id="zxess"></option></td>

<track id="zxess"><del id="zxess"></del></track>
<pre id="zxess"><strike id="zxess"></strike></pre>
    1
    2
    位置:西E網首頁 > 故事白銀 > 心懷詩和遠方,根植深厚土壤

    心懷詩和遠方,根植深厚土壤

    編輯:魏少梧      信息來源: 西e網-光明網發布時間:2019-3-11

      【記者觀察】
     
      作者:常河
     
      韓再芬代表很興奮。
     
      她的興奮源于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的重要講話。“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文藝界和社科界的研究及創作指明了方向。
     
      當下,很多傳統藝術形式因為創新不夠,導致年輕觀眾“走散”,生存境況堪憂。但韓再芬沒有這樣的擔憂。30多年來,她一直堅守、活躍在黃梅戲創作與演出一線,是第二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群體中的標志性藝術家。上到國家級藝術殿堂,下到村鎮廣場,都能看到她和她的團隊的身影,戲曲飄香,韻味悠長。
     
      “脫離了人民的藝術作品不可能被人民接受和喜愛。”從民間“吃百家飯”成長起來的黃梅戲,一天都沒有離開人民,這是黃梅戲藝術在人民群眾中長青的不二法寶。
     
      2018年,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創排的黃梅戲《鄧稼先》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精彩上演,受到了各界好評,觀者如潮,其中不乏年輕的觀眾。
     
      “《鄧稼先》就是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作品。”在韓再芬看來,鄧稼先代表的是一代中國人無私奉獻、矢志報國的精神,“這種精神挺起了中國的脊梁,就是‘明德’,當然值得書寫,也會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身在北京,韓再芬仍然不忘正在創排打磨的這部作品,涌動在她心里的就是精品意識和工匠精神。
     
      面對市場的萎縮和觀眾的流失,是坐以待斃,還是等著“輸血”?正確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創新,從形式到內容。前進的中國永遠不缺直擊人心的題材,缺少的是發現的眼睛和呈現的手筆。藝術的核是詩和遠方,但藝術的根必須深植沃野。
     
      牢記以人民為中心,聆聽時代的心跳,傳統藝術形式也會發出時代的光輝,這應該是黃梅戲給其他傳統藝術形式帶來的啟示,更是時代發出的召喚。
     
      《光明日報》(2019年03月08日06版)
    原文鏈接:http://news.gmw.cn/2019-03/08/content_32614919.htm
    信息產業部備案號 隴ICP備10200311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01021|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版權所有:中共白銀市委網信辦
    西e網運營維護:西e網IDC中心技術支持:西e網技術服務中心 白銀鴻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未經本站許可不得建立鏡像連接,相關權益受法律保護。
    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