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科舉與《楚辭》》
編輯:魏少梧 信息來源: 西e網-光明網發布時間:2019-2-18
作者:陳靜(中共濟南市委黨校講師)
很多學者認為元代的楚辭學極不發達,甚至將其稱為楚辭學史上的“斷裂”。但實際上,元代楚辭學有著區別于其他朝代的獨特性與重要性。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與元代科舉的一些規定有關。
元代恢復科舉取士,已經是公元1314年,號稱“延佑復科”。按照元代的規定,科舉考試分別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南人,“蒙古、色目人,第一場經問五條,《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設問,用朱氏章句集注。其義理精明,文辭典雅者為中選。第二場策一道,以時務出題,限五百字以上。漢人、南人,第一場明經經疑二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復以己意結之,限三百字以上;經義一道,各治一經,《詩》以朱氏為主,《尚書》以蔡氏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為主,已上三經,兼用古注疏,《春秋》許用《三傳》及胡氏《傳》,《禮記》用古注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二場古賦詔誥章表內科一道,古賦詔誥用古體,章表四六,參用古體。第三場策一道,經史時務內出題,不矜浮藻,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成。蒙古、色目人,愿試漢人、南人科目,中選者加一等注授。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漢人、南人作一榜”。
元代前期倡導以復古振衰救弊,如朱夏在《答程伯大論文》中說:“宋之季年,文章敗壞極矣;遺風余習,人人之深,若黑之不可以白。當此之時,非返之則不足追乎古。”延佑復科前,中書省臣以“自隋、唐以來,取人專尚詞賦,故士習浮華”為由,向元仁宗建議科舉去除律賦與省題詩,元仁宗同意了,所以延佑取士中漢人、南人的第二場明確考“古賦”。而元人將《楚辭》看作古賦的源頭,祝堯《古賦辨體》言:“自漢以來,賦家體制大抵皆祖原意。”李繼本《跋學生于征劉素賦稿》言:“夫自聲詩出而始有賦,屈子之騷,三百篇以還,崛為詞賦之祖。”
延佑復科的詔令頒行之后,各級學校、書院很快將古賦列為漢人、南人的必修課,各種指導試子的“教學大綱”也應運而生,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程端禮的《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以下簡稱《讀書分年日程》)、陳繹曾的《文荃》與《文說》等。這些教學大綱對《楚辭》都非常重視。
程端禮《讀書分年日程》的內容是對“朱子讀書法”的細化,其將學習分為四個階段:一、讀背《小學書》、四書五經等諸經正文(至于十五歲);二、讀背四書五經等諸經傳注;三、讀文史諸書(至二十—二十一歲);四、學文(以二三年專力學文,才二十二三歲或二十四五歲)。其中,程端禮認為在第三個階段要讀《楚辭》,其曰:讀《通鑒》……《通鑒》畢,次讀韓文……韓文畢,次讀《楚辭》。讀《楚辭》,正以朱子《集注》,詳其音讀訓義,須令成誦,緣靠此作古賦骨子故也。自此他賦止看不必讀也。程端禮認為讀“文”要讀《楚辭》,而且應該以朱熹的《楚辭集注》為教科書,詳細閱讀書中的“音讀訓義”,進而背誦,而其他賦看看即可。程端禮也強調了《楚辭》在第四階段的重要性,其曰:欲學古賦,讀《離騷》已見前,更看讀《楚辭后語》,并韓、柳所作句法韻度,則已得之。認為學古賦,還要看朱熹的《楚辭后語》,學習韓愈、柳宗元的寫作技巧。在諸書看完之后,進行溫習的階段,程端禮也著重強調要溫習《楚辭》,認為只有如此,才能作文。
陳繹曾的《文荃》為“童習之要”,即為孩童學習的教材,其中列有“楚賦譜”,分為“楚賦法”“楚賦體”“楚賦制”“楚賦式”“楚賦格”五部分,以《楚辭》為教材,分析《楚辭》的寫作方法、句式、風格等,不僅教人們以《楚辭》,也教人們寫作《楚辭》式文章的方法?!段恼f》為陳繹曾答陳儼(元翰林學士)之問而作,其對為文之法、為學之法以及讀經讀史讀文均有具體指點。在指導人們讀古賦時,其曰:古賦有楚賦,當熟讀朱子《楚辭》中《九章》《離騷》《遠游》《九歌》等篇,宋玉以下未可輕讀。在陳繹曾的觀念中,學習古賦應以《楚辭》為主,特別是屈原的作品,宋玉之下的作品都不應該讀。
這些教學大綱在元朝舉人試子中影響頗大?!蹲x書分年日程》板行后,被國子監頒示校官,學校以此教學子,而天下學者莫不以此為學習范式,被認為是元代關于科舉教育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具有“指南”性質的著作?!秴桥d續志》言陳繹曾的《文荃》“使學者知所向方,人爭傳錄”。錢溥在《古賦辨體序》稱《古賦辨體》:“矧當其時,以詞賦取士,得是集而辨其體,未為無助于世。”在這些“教學大綱”的指引下,很多致力于科舉的元朝試子對《楚辭》進行了深入學習,更以騷體賦應舉,并中舉。元代科舉程文《青云梯》共收錄了元代102位賦作者111篇作品,其中騷體賦為40首,占總數的36%。而從考官們的批語也可以看出他們對騷體賦非常欣賞,如陳泰以《天馬賦》中延佑元年(1314)湖廣鄉試,考官批云:“氣骨蒼古,音節悠然,是熟于楚辭者,然不免悲嘆意,疑必山林淹滯之士。天門洞開,天馬可以自見矣。”此外,考官還在正文中有“便奇崛”“筆氣飄飄”“讀之悵然”“奇氣可掬”“有司雖非伯樂,能不為子刮目邪”“可謂才駿”等批語。
延佑復科后,元代科舉考試的實施并不順利。至元元年(1335),科舉被廢除,直至至正元年(1341),科舉才再次恢復,并成為定制。據學者李新宇統計,元代以辭賦中舉的有160人,其中仕至顯位或充任學官的賦家約有75人,約占一半。這些以古賦,特別是以騷體賦成功入仕的例子,不僅對元代的試子產生了影響,從而刺激其學習《楚辭》及創作騷體賦的欲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元代文人閱讀《楚辭》、創作和研究騷體賦甚至是騷體作品的興趣,尤其是一些由科舉出身的文人和擔任過學官、考官的文人,所以元代的騷體作品也較為興盛,據不完全統計,有元一代,大約有700余篇騷體作品。
《光明日報》(2019年02月18日13版)
原文鏈接:http://news.gmw.cn/2019-02/18/content_32516904.htm
下一篇:《《紅樓夢》中的“錯別字”》